加拿大多伦多新飞扬留学
深耕加拿大K12低龄留学的多伦多本土专业公司
文章14982浏览39035697

加拿大陪读 不一定能陪出“听话”的孩子

个人微信二维码

话说有这么一类家长:你跟她讲道理时她用亲情孝道绑架你,你跟她攀亲情时她板起脸来耍家长权威,你要是拿更高的权威压她那她就跳着脚儿跟你来造反有理革命无罪那套流氓无产阶级混账逻辑,轮到你跟她耍无赖“不听不听蛤蟆念经”的时候,她又转回来了:“你怎么这么不讲道理?!上那么多年学书都白念了!”

这类家长,我叫他们“中国式家长”。

我就是在这种中国式家长的关怀教育下小心谨慎长大的。所以在我初为人母后,这一套具有典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色的手段就成为了我与生俱来的家长本能。人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里依靠本能生存通常是不会遇到麻烦的,一旦换了栖息地,尤其是跟以往环境截然不同的空间,本能势必遭遇水土不服。

陪读
让“成长的烦恼”更加烦恼

我女儿最初来加拿大的时候刚刚4岁,我用那套中国式家长本能建立起家长的权威、训练她对我的服从没有遇到太大问题,“听妈妈的话”让一切看起来和谐美好。但随着她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我感觉我下达“行政指令”的过程往往困难重重,每一项新的安排都伴随着抵触、争执、辩论、妥协、和解的全套戏码。

孩子越大越不听话,怎么破?

孩子成长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构建独立人格的过程,随着他们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跟家长的“夺权”拉锯战是不可避免的。在国内,孩子从小就被训练服从权威——在家听家长的、在学校听老师的,再加上中国式家长本能与动辄“全武行”的双重加持,孩子夺权既没有理论支持又缺乏舆论支持,偶有反抗的星星之火很难形成燎原之势。

在国外留学的孩子可就不同了,尤其是像我家这个在中国出生却从小接受西方教育的嫁接品种。中西价值观的矛盾冲突在教育方式和理念上体现得尤为突出。

教育
价值观的“照妖镜”

洪晃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她十几岁初到美国求学时遇到的趣事:在美国寄宿家庭里,孩子们每人都被安排了各自值日时间做家务倒垃圾,洪晃她们几个从中国来的小留学生把国内养成的热爱劳动、不怕苦不怕累精神发扬到了美国,每天积极抢着干活,结果被天天变着法子偷懒的美国孩子们当怪物看,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中国小留学生们也就“入乡随俗”学会了比着偷奸耍滑。这个小故事可以说是70年代冷战后期中西价值观差异非常直观的体现。

在没有出国的时候,谈起中西文化差异、价值观冲突那绝对都是纸上谈兵。好比小时候听过的《咕咚来了》故事,只听见“咕咚”的动静,谁也没见过它长什么样。只有在西方社会生活学习工作过,才能真实触摸到差异。

刚来加拿大读研的头一年,我们的重头专业课都是由一位来自英国的教授传授的。这位有着大不列颠式自豪与傲娇的中年学者在某次堂上讨论来自香港的教育案例时,顺便提到了1997年香港主权回归的一些争议。班上当即便有热血青年势将拍案而起、一副誓死辩驳维护主权“打倒你个反动学术权威”的姿态。好在教授是个老江湖,三两句虚晃一枪后话锋一转把话题引向了更要命的论文作业要求,阿弥陀佛,一场剑拔弩张的一元价值观对西方价值观的群殴被及时叫停。

价值观
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电影《一代宗师》里将武林高手修为的三个境界概括为“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在我看来,对价值观的认知则恰恰相反:首先是见天地、见众生——认识外部世界并接触其他人的价值观,而后才能见自己——以他人的价值观来反观自己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价值观。

在西方尤其北美相对简单而系统的价值观体系映衬下,中国当今主流价值观是个非常混沌的矛盾体。

中国近现代百余年的历史可谓是跌宕起伏,不同权力集团的轮番登场造成了各种思潮的大融合/大混乱,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更迭好比走马灯。新中国的建立也并没有让这种价值观的混乱有多少改善,三番五次的运动和十年浩劫再加上改革开放,中国人几十年来一直在被动接受着一轮又一轮的“头脑风暴”。有意思的是,在这种八宝粥样的价值观基础上,“中国式家长”倒从来没有变过,“只要老子说的就都是对的(虽然其实我也没搞清楚到底什么是对的……)!”

我觉得近几年孔子学院在美国所遭遇的阻力恰恰证明了这种价值观混沌带来的尴尬。当然了,至于那些指责孔子学院实施文化侵略或者暗中搞间谍活动的指控,同时也暴露了美式价值观及后冷战思维那颗矫情脆弱的玻璃心…

懂事vs个性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价值观的话题可大可小、可近可远,让我们从国家政府说回到孩子和教育。

对我们而言,价值观无非是一套评判标准和行为准则: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怎么做是好的怎么做是不好的?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把这套标准通过言传身教传递给孩子,如同给了孩子一副桅杆、一座灯塔,她们将来可以立足于社会而不在纷繁复杂中随波逐流。

价值观没有是非对错之分,只有你认同或不认同。不同的价值观之间可能和平共存,也可能针锋相对、水火不容。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集体主义取向价值观强调秩序,长幼尊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以我们偏爱懂事孝顺听话的孩子;而发源于古希腊的西方个人主义取向价值观注重平等自由,追求真理,讲究契约精神——所以西方教育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和思辨能力。

能否把这两种价值观在教育中巧妙融合有赖于家长的个人修为,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磨合和摸索。当你与孩子发生冲突争执的时候,先想想清楚你希望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教育的出发点明确了冲突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中国式家长”的价值观冲突大多数中国家长都会经历,能否走出这种困窘最重要的是敞开心灵、虚心自省。教育孩子是个永不停歇的学习过程,跟孩子一起成长才能护送孩子走得更高更远。最后还想奉劝那些想要一个“听话的好孩子”的家长们:出国留学可能让青春期的孩子变得更加不听话,如果你自己对西方价值观平等自由那一套嗤之以鼻,趁早别带着孩子来受这个洋罪了。

小红书二维码
  • 版权声明:本网站文章除了邹庆专栏内容以外,其它内容的版权属于原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隐藏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