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多伦多新飞扬留学
深耕加拿大K12低龄留学的多伦多本土专业公司
文章14982浏览38906304

陪读,在加拿大是个尴尬的词语

个人微信二维码

“陪读”这两个汉字:
在汉语的字面意思,是“陪孩子读书”。
在古代中国,这个任务由家中书童来完成。地球村一体化的现代社会中:

在美国,没有使用这个特定的词语,无论有无绿卡,统称为华人,按地域区分。
在澳洲,子女如果持合法学生签证,父母可以申请陪读签证签证,合法居住,只是不能工作。
在新加坡,也有家长陪读签证,并还可以工作。
在加拿大,并无陪读签证,但是移民局会给未成年留学生家长,批准延期生活居住权,时间和孩子的学签同时长,并且可以续签。

而唯有加拿大有“陪读妈妈”这个称呼,专指没有枫叶卡的留学生家长。起源何处不得而知,这种区分却是普遍存在,如果是新认识的人,三五句话大概就会问到关于身份的问题。同宗文化大抵就是这样,家庭、背景、来源、职业无一不涉及个人隐私,津津乐道并不以为然。所以,来加拿大的很多家长就默认接受了这种称呼,然后就有各种冠名的“陪读群”。更有一部以“陪读妈妈”冠名的电视连续剧,写的是温哥华的故事,但与实际生活相去甚远!

在实际有陪读签证的国家,社会中并没有陪读一词来特殊区分留学生家长群体,加拿大华人的这种细分,多少有点优越感的味道,可能是因为移民太多的原因。不少次看到有加国枫叶卡的妈妈急急的解释:“我不是陪读妈妈,我有身份!” 两个中国字背后赋予身份的暗喻,势必要将一样的背井离乡,两厢奔波的人群划开差距。虽然,本质上大多数都是为了陪伴未成年的孩子,而放弃国内的事业和生活。有一个微信公众号叫“哈佛陪读爸爸”,他的这个陪读的含义,完全就是词语本身的含义。也说明美国华人圈,没有这个下意识的区分,也许,和旅游访问签证并不能长年居住美国这个因素有关,社交圈中就没必要对少部分人群加以区分。

我在思考和观察这个现象,也询问了居住在其他国家的朋友们做对比。发现,这种区分也不无道理,加拿大是移民国家,移民来自各种渠道。移民有政策扶持,并且需要落地安家,财务不能完全自由的人群还需要创业,是一种迁移的状态。而陪读群体,本是浮萍并无扎根安家一说,更有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合租群居在一起,条件自然无法和移民家庭相比。而加拿大教育局和移民局的政策显然不匹配,即使不谈税收和福利这些大问题,各国吸收留学生的目的早就超出了文化交流的范畴,而是国家经济的一种无本刺激,甚至按照自己国家的教育模式培养出一些可以为之所用的人才。但无一例外,在任何一个国家,留学生群体的社会地位都是最低的,在某些极白左的国家,甚至都不如难民!

无论是留学还是移民,都是离开自己的母国讨生活,很多人往返奔波,家庭分离。在这种奔波中,有人舍弃了那个需要各种维持条件才能存在的枫叶卡,也有不少后悔还想失而复得,更有想要而得不到的,也有人因为税务或其它原因根本就不想要这个绿卡永久居留权身份,(永久居留权也只是一种持中国护照的居留身份,只是没有选举权,并享受居民福利,报税义务。)众生万物相........无非是,一种生活方式成就影响着另一种生活方式,一份亲情牺牲藉慰着另一份亲情,背后的辛酸本不应从字面含义加以细化。

都说华人难团结,撇开各种地域歧视文化,在加拿大华人群体中,多出了陪读群体一个新的称谓,也意味着同胞中出现的一个新的经济群体?

一个人为缩小词本意范围的词语,引申出原意之外的尴尬。

在我看来,这不是赋予他人尊重的一个引申含义。

小红书二维码
  • 版权声明:本网站文章除了邹庆专栏内容以外,其它内容的版权属于原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隐藏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