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伦多留学资讯网
加拿大最有影响力的留学专业资讯网站
文章15012浏览43583326

温哥华小学初体验

个人微信二维码

国内分为小学、初中、高中,这里只有小学(1年级-7年级)和中学(8年级到12年级),小学的规模都特别小,我女儿的小学总共也不到20个班,低年级每个班不超过20个人,高年级可能多些,也不超过30人,所以大概一个小学的规模也就200人左右。

因为规模小,所以显得小学很多,从一个小学步行到另一个小学,也就30分钟。我们上的学校是离家最近的,走路5分钟,学校没有围墙,旁边就是一个很大的操场,被一个个house围着,没有保安,上学的时候,四面八方的门全部打开,我觉得能有20扇门开着,家长带着孩子从各个方向朝中间聚集,大部分都是走路上学。

这里的班级也都采取“混班制”,例如我女儿现在所在的班上,大部分是kindergarten的,小部分是grade1的,grade1就是一年级的,是2011年出生的小朋友,其他班级也是混班,例如grade5 和grade6一个班,并且班级也会经常变化,让小朋友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老师。

除了小,最大的特点就是个性化。没有教材,没有教学大纲,不用考试,没有校服,每个学校不一样,每间教室的布置都不一样,每个班级的课程安排也不一样,一个老师的风格引导了一个班级的风格。我一个朋友说,这边的班级有点像老师承包制,按学生人数分好教育经费之后,你怎么布置教室,怎么安排每天的课程,那就是老师自己的事了。

尽管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学生要有学生样”,可是在这边,小男孩可以留长发,小女孩可以涂各种指甲油,连老师也有的手链戒指戴一大堆。我女儿已经多次提出要打耳洞带耳环(幼儿园就有小朋友戴了),我一直拒绝。有一天在别的学校看到一个西人小男孩,头发分层次染成了一道彩虹,我都惊到了。

从来没有作业,有时候会带几页纸回来,有些单词或者涂色之类的,有一次我我看上面大概还有一些连线的题目没有做完,让我女儿先做完再玩,结果她竟然理直气壮地说:“我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老师也说可以不用完成。”弄得我一下无言以对,不知道老师是真的说了这话,还是她误会了,只能在心里默默翻个白眼:“好吧,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

前几天他们学校有个活动,是加拿大原住民first nation过来教他们原住民的文化和舞蹈,然后给家长表演,着装的要求写着:女孩穿长裙或者短裙或者裤子,我和一个妈妈吐槽说:这要求等于没写嘛,穿啥都行。她说:是啊,只要不是光着就可以了。后来的演出,服装各异、动作各异、群魔乱舞、欢快得很。

日程安排
每个学校不一样,但是总体的上课时间是差不多的。每天的日程是这样的:
8:45上课
10:25-10:40 点心
12:00-12:40 午饭
12:40-1:10 操场活动
3:00 放学(周五是1:00放学,不用带午饭)
每个月都有一天是老师进修的日子,叫“Pro-D”,一看到这个标志就表示学校要放假一天了。

只要天气允许,一般吃完点心也会在操场玩半个小时,例如说点心时间是15分钟,估计用来吃的时间可能就只有10分钟,然后5分钟用来把东西收拾好出门,午饭也是,时间都特别紧张。之前在preschool的时候,老师都陪着吃,督促他们吃完,估计午饭怎么也得吃个半小时,结果到了小学,我发现带去的东西经常剩一半,但是下午接回来的时候又饿得不行,一回来就翻饼干吃。当妈的都怕把娃饿着了,问她为什么没吃完,她就说吃得没那么快,老师说时间到了,就只能收拾了。

现在我有了经验,水果就带那种一口一块的哈密瓜、苹果等,有仔的葡萄、橘子都不能带,吃得慢啊,还得吐皮,午餐的量也比preshool的时候减了1/3,那样刚好吃完。感谢小吃货娃,经常带重复的也不挑,懒得做的时候面包、小馒头也能对付一顿,并且每天都能把带的东西吃完,让我不用在带饭这个问题上花太多心思。

早上我们都是8:00起床,我就迅速进入战斗状态,做午饭,装水果,娃自己穿衣刷牙,我给她热好牛奶,她自己吃面包或圈圈,一般8:35出门,走过去8:40。

有一次娃因为前一天睡得太晚,一直在床上磨叽不起来,等我什么都收拾好了才发现她还没刷牙,气得我大吼一通,结果我一生气她也气呼呼,故意一切都弄得特别慢,然后8:40的时候还在吃早饭,我想着反正迟到了,心情倒是平静了下来,跟她说:今天我们肯定迟到了,要跟老师说sorry,然后她一听到肯定迟到了又崩溃大哭,说不想去上学了,我又只好安慰几句。等我们到学校的时候都8:50了,我们跟平常一样直接进了教室,我非常抱歉,觉得迟到是很不好的事情,结果老师若无其事的样子说“没关系”,弄得我还挺吃惊的,觉得这边的学校对迟到也太不重视了吧。(前几天给家长发的年终报告上有一栏是记录学生迟到的天数,我们竟然是0,难道晚5分钟不是迟到,还是老师要求比较松?)

从那以后,和娃商量好,每天晚上8:30就刷牙上床,然后9:00开始睡觉,一般她躺在床上5分钟也就睡着了,白天玩了一天还是有点累的,上小学后最好的就是娃睡觉早了,晚上我有了更多的自由时光。

学习
有朋友问我“加拿大的小学会教学术方面的知识吗?”我仔细想了想,目前还真是没有,我觉得比preshool教的知识还少呢,这边低年级每个班就一个老师,有点像家庭医生那种,全科老师,什么都教。

首先,上课的时间就很少,扣除在外面玩的时间和吃饭的时间,其实剩下的时间真的学不了什么东西;其次,因为混班教学,那一个班的孩子可能会差2岁,并且公立教育并不是精英教育,老师的进度肯定向年纪小、接受能力差的同学看齐,保证所有人都能跟上。

我女儿现在还在学ABC呢,关于知识学习这方面,如果对照我们国内的教育,简直觉得不可思议:

我家娃握笔姿势不对,总是把笔夹在中指和无名指中间,老师从来没有矫正过;小朋友单词数字经常写反,例如p写成q,3写反了,单词拼错了,老师也不更正,就这样拿回来,或者贴在墙上展示;小学一年级,10以内的加减法都不会,如果会,那肯定是校外学的……

正因为如此,好多妈妈都吐槽“加拿大小学什么都没教,中国的基础教育比加拿大强多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论题,并且国情也不一样,每个国家的教育都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地用谁比谁好来评价。

如果我女儿还在国内的话,现在应该上幼儿园大班,或者幼小衔接班,像她之前在北京幼儿园的同学一样,都能认识几百个字,能写很多中文汉字,会50以内的加减法。而她现在呢,认识的汉字不超过20个(还是玩巧虎认字玩具的一点底子),英文单词也不认识几个,10以内的加减法还要还是她自己感兴趣要学,她爸爸教了她一下,可以掰着手指算出来。

她喜欢画画,在北京和她一起学画画的小朋友,都开始画光影对照、线条等有点技巧的作品了,她在这边学的,还是纯粹的好玩而已,我听说她画画班上还有8岁的小孩,也是画那种涂鸦式的作品,想起我原来北京同事的8岁小孩,都能画那种大幅的用框裱起来的油画了,真是更灰心了。

每当我想到这些,或者去这边的中文补习学校,看到墙上的课程安排:围棋、珠心算、音乐、舞蹈等,我也忍不住焦虑起来,因为我们除了画画什么都没学,焦虑一会,我又安慰自己:反正已经把她带出国了,就按照这边的easy模式长大吧,我要放松心态,静待花开。

活动
说起活动,真是让我又爱又怕,爱的是这些活动都非常有趣,怕的是有时候让家长准备的东西真的让我不知所措。

这边的学校有个特别有名的词叫“field trip”,翻译过来是户外的实地考察,其实成人的linc班也有,我听说他们有去法院看法官判案子、去超市买食材、去考察一条街的店铺等,可惜我linc班上的少没有遇上。

小学里春天去看花,夏天去海边,秋天看鸟等,这样的活动全看老师安排,我在路上遇到过好几次老师带着一班学生出门,也许就是去附件的某个公园。像万圣节摘南瓜的活动更是每个班都会有的,不知道是政府扶持的还是什么,每个地区都有一个农场专门给孩子们玩的,有各种木偶、马车,有真人扮演的Elsa公主唱歌,有万圣节的各种怪物出没,门票也就几块加币,孩子们能乐上一天。

加拿大的学校非常重视户外锻炼,简直到了奇葩的程度,只要不是极端天气,孩子们就会在playground玩上几个小时,比吃饭重要多了。下着雨都要在户外玩(不是小雨是中雨那种),所以他们的衣服都要是防水的,有好几次我女儿回来跟我说,玩的时候忘了带帽子,头发淋湿了。像那些足球、橄榄球还有别的什么球类运动,大冬天的倾盆大雨,一帮孩子穿着短袖短裤在风雨中奔跑,淋得跟落汤鸡一样也没有停止训练。

因为室外活动多,北美长大的小孩普遍身体素质好,气质比较健康阳光。我家小女孩,其实原来在国内并不喜欢也不擅长运动,现在一个夏天过后也晒得跟黑炭一样,天天在外面玩得不肯回来,身体也结实了很多。再加上老师的赞美教育,全社会的共同呵护,这边的小孩一个个跟小大人一样,我现在已经不能再没有商量的情况下安排我女儿的任何行程,她还经常嫌弃我对她们学校的事情“什么都不懂,不想跟你说了”。(因为在学校玩的游戏,做的work她只知道英文,我又不懂意思,她也拼不出单词不能查,于是她讲了两遍我还不懂就觉得没意思了)

还有一些室内的活动,例如美剧《大小谎言》里的做family tree(家谱);上个月有一天叫“Teddy bear day”,就是每个小孩带上自己玩偶熊到教室一起上课;下周还有个睡衣party,当天所有孩子要穿睡衣上学,全校一起,估计老师也是穿睡衣,挺有意思的。

上个月我女儿他们班还在教室里做了一锅“石头汤”(石头汤是一本很有名的绘本,讲的是一个关于爱与分享的故事),老师让每个小孩带一些食材去教室:洋葱、土豆、胡萝卜、芹菜、鸡汤等(当看到通知是带鸡汤去学校,我简直一头雾水,好羡慕人家带芹菜的),然后老师熬了一锅汤分着喝。

还有一个有趣的活动叫“big buddy”(大伙伴),估计是这个学校的传统,高年级的孩子和刚入学的小豆包结成一对一的小组,也是每两周一次,我女儿特别喜欢,每次都回来呱啦呱啦说一通,big buddy带她做手工了,给她雕南瓜了,还带她走访别的教室,big buddy做表演,她在旁边看。我至今不知道她的big buddy是谁,她只是告诉我说是个黑人女孩,非常nice。

最重要的室内活动,是阅读,学校有个图书馆,每周二他们班会去图书馆听故事,选书,每周看一本书。我女儿回来跟我说,他们每天都有quiet time,就是自己阅读时间。我们邻居小妹妹也在他们学校上kindergarten,他们老师要求更高些,她每天带回2本书,晚上看完后第二天再回去换。

学校还有一个电脑房,他们也经常去,我女儿说他们会去玩游戏,画画之类的,我心想,在电脑上画画还好,还专门用课堂时间玩游戏?真是不理解。

家委会
家委会就是“家长委员会”的简称,我从来没有参加过家委会的会议,估计去了人家说英文也不一定能听懂。 这边的公立学校全靠政府拨款,肯定学校也是缺钱的,所以感觉家委会好像一直通过各种方式为学校筹钱。开学头两周给每个小孩发一些东西让卖,先是一本广告手册30刀,后来又是什么别的,卖的多的还会有奖励。我自己不需要那些,也绝不好意思推荐朋友买,所以一次也没买过家委会发下来的东西。

每两周一次的hot lunch也是家委会举办的,相当于订餐了,当天就不用带饭了。Hot lunch非常受欢迎,一般是披萨、三明治、寿司、意大利面之类的,小孩也喜欢,大人也省的早起做饭, 一般是一次5块钱。几乎所有家长都会定,这也是筹款的一部分。

学校需要很多义工,例如field trip需要家长开车,hot lunch需要家长分发午餐,所以家委会也是鼓励家长去做义工,我一个邻居Karen,她女儿7年级了,做了好几年的义工,然后我跟着她也去做了一次。

也是两周一次,教育局会向农场买一些当季新鲜水果送到学校,我们的任务就是把水果上的商标去掉,把水果洗干净,挑出品相不好的,按每个班的人数分好送到各个班级。那些水果都是刚从农场摘下来的,并且是organic(有机)的,我们把完好的水果分发出去,然后把剩下的不完美的放到教师休息室给老师吃。我挺喜欢做这个义工的,以后也会坚持做下去。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国内的基础教育中,学习成绩是很重要的考核指标,高中看高考,初中看中考,压力一步步往下传递,所以小学期间家长就各种焦虑,如果再考虑到个性与兴趣爱好,家长和学生的压力都特别大。

而加拿大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更注重一些软实力的教育,例如懂礼貌、守规则、独立思考等,对老师来说,学生长大做清洁工还是企业家
都很棒,不同的结果导向是东西方基础教育最大的差异。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也是出国了之后才思考这个问题,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取知识,也不是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赚大钱。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激发潜能、不断提升,成为他想成为的人。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从小懂事听话,学习工作都循规蹈矩,一路顺利从来没有让家长操心,好像是教育得挺成功,可是到了国外,当我要重新开始的时候,我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与困惑,我喜欢什么,我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些一直没有想明白过。

小红书二维码
  • 版权声明:本网站文章除了邹庆专栏内容以外,其它内容的版权属于原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隐藏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