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多伦多新飞扬留学
深耕加拿大K12低龄留学的多伦多本土专业公司
文章14976浏览38490230

高考成绩能否预测学术能力及工作表现?

个人微信二维码

SAT备考班上的学生。当大家都进行了考前准备,这样的考试往往更能反映问题。

3月初,数十万美国高中生参加SAT考试,他们非常紧张自己的发挥,担心成绩会影响到上大学。几周后,他们那些去年参加了考试的学长们开始收到所报考大学的通知。录取、落榜还是候补?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参加SAT或ACT考试时那几个小时的表现。

当然,标准化考试只是录取决定的考量之一。除此之外,学校还会参考学生平时的成绩、推荐信、个人陈述以及面试。但我们不应自欺欺人:SAT和ACT相当重要。它们能帮助任务繁重的招生官们将海量考生划分开来,以做进一步评估。高分不能保证录取,低分也不是毫无机会,但学校不会把考试当儿戏。

他们也应该如此,因为对于考生可能的学业表现以及最终的事业成功,标准化考试的确能做出有力的预测。近年来,这样的说法饱受争议,各类标准化考试均广受抨击。但不论我们自己的研究,还是该领域的其他研究,都明确显示,那些短短几个小时的评测确实能为招生决策提供有益的信息。

遗憾的是,人们对这些考试产生了大量误解,而这些误解妨碍了对它们的作用以及重要性的认真探讨。

误解一:考试只能预测大一的成绩

纵向研究发现,标准化考试不仅能预测整个大学期间的成绩,而且能预测一位学生可能选修课程的难度。我们的研究显示,高考分的学生明显会选择更难的专业,以及各专业中难度最高的课程。在许多大学,同样是拿学士学位,有些学生基本只修入门课程,有些则会修一些接近硕士水平的课程。高分考生更有可能在大学里选择更有挑战的路径。

此外,考试还能预测大学之后的情况。2007年发表于《科学》(Science)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对数千份研究和数十万名学生做了定量综述,考察了法律、商业、医学及学术领域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预测能力。结果发现,考试不仅能预测成绩,还能预测另外几项重要表现,包括教师评估、研究成果、学位取得、综合考试成绩、专业执照获取情况等。

高中和大学成绩是挑选学生进入下一阶段的重要指标。但我们都知道,3.5分的平均绩点(GPA)对于每一所学校的意义不同,甚至对于同一所学校的两个学生,也未必相同。因为在“成绩通胀”的影响下,高中平均成绩在持续走高,有鉴于此,采用入学考试这样的通行标准就很有用了。

误解二:考分与现实世界中的成功无关

除了考试衡量的因素外,毫无疑问,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会影响工作与生活中的长期成就。但阅读与数学方面的基本技能还是很重要的,通过对成千上万份研究的梳理,我们发现,这些技能与工作表现存在终极关联。

2004年,《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发表了一篇元分析文章,研究了一项招生评测考试的结果(该考试还号称能帮助企业作出聘用决定)。虽然其初衷是为了评估“读书”水平 ,但它与学校和职场上的表现都存在相关性。

纵向研究发现,即使在考量了教育机会因素后,一些重要的人生成就(比如出版小说或获得科技专利)仍然与考试成绩息息相关。另外,有大量证据表明,此类技能还与工作中的有效领导力以及创造性成就有关。阅读文本、理解文本以及强大的定量推理能力在现代信息社会至关重要。

误解三:高考成绩过了某个分数线后,再高就没有意义了

有些人可能承认这些技能很重要——但达到某个分数线后,再高就没有意义了。我们能理解这种直觉推断,但是研究表明,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考分越高的人表现越好。

我们中有人梳理了四份庞大的全国数据集,发现不论是在工作场景还是学术场景中,都没有证据表明高分人群的成就大致相同。相反,成绩越高,成绩与成就之间的关联性就越强。之所以会如此,一个推论是,高分者更有可能选择更复杂的学术和工作方向,以尽量施展他们的认知技能。

相反,成绩越高,成绩与成就之间的关联性就越强。

2008年,《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发表了一份杰出的纵向研究,检视了一批13岁时成绩在前1%的学生。20年后,他们普遍获得了很高的成就,有很好的收入,取得了重要的奖励或事业成果——会让任何一位父母感到骄傲。

然而,即使在这个群体中,更高的成绩也仍然有意义。在这1%里,成绩排在前四分之一的人比后四分之一的人更有可能取得高收入、专利、博士学位,也更有可能发表文学作品和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方面的研究。

当然,认知技能并非决定成功的唯一因素。我们自己的研究显示,在某些精英群体中,比如高管职位的应聘者,成绩衡量的能力依然重要,但重要性已不及其他因素。这个现象也体现在了职业篮球领域:对于身材最高的一批人,身高的重要性减弱了。这凸显出我们需要高质量的衡量标准对多种因素进行评估。

误解四:考试之外的其他通行标准更有用

招生人员往往会通过推荐信、面试以及文章与自我介绍来了解一位学生的全面情况。这些都是有价值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高中的成绩与标准化考试的分数。

遗憾的是,多数这类手段并不能明确预测未来的成功。推荐信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研究显示,对学生论文和个人陈述的评估几乎与学生的最终表现毫无关联。而众所周知,传统面试方法的预测效果很差(结构化面试的效果要好得多)。传统面试和推荐信的问题非常普遍,许多学校都在寻找更好的选择。

我们通过大量的纵向研究发现,个性的许多层面都关系到重要的人生结果。如今,人们已经开发出了能防止在高风险设置下弄虚作假的新措施,这些措施不同于常见的个性测试,涵盖了好奇心、共情能力、抗压力、决断力等关键指标,能更准确地评判学生性格。另外,“情境评判测试”能衡量一个人在关键学校情境中的判断力,目前这类测试已经成功用于医学院的招生流程,而且还在进一步开发,以供各级别的入学评定使用。

误解五:考试成绩不过是社会阶层的反映

入学考试并非窥视天赋的窗口;相反,它们检验的是学生在多年的求学生涯中学到的技能,包括阅读能力、解读复杂文章的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及数学推理能力。

当然,学生能否学到这些技能取决于诸多因素,包括教育质量、周围人的期望、稳定的社区和家庭以及教师行为等。令人痛惜的是,这些因素在美国的社会阶层和种族之间的分配并不平等。

比如有研究显示,小孩子听到的词汇和鼓励的数量因社会经济地位而异,而这一差异会关系到孩子的语言推理能力的发展。当然,有些不太富裕家庭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会接触到复杂的词汇和句法,但更多孩子不会。

虽然各个阶层都会孕育出技能杰出的学生,但现实是,考分与社会阶层之间的确存在关联。不过这也并不表示标准化考试和大学的成功完全取决于阶级。

我们在对这个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包括对现有文献的回顾以及对几份大型全国性数据集的分析)后发现,即使对社会经济阶层这一变量加以控制,这些考试依然是有效的。不论家庭背景如何,标准化考试的分数及高中成绩高的学生在大学里的表现都更好。

标准化考试并非只是有钱人的游戏,许多家庭不富裕的学生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技能发展方面的阶层差异确实存在,而改善K-12人才管道将大大造福整个国家。

误解六:考前补习和辅导能大幅提高成绩

如果考试成绩通过辅导很容易就能提高,且辅导又只有有钱人能用,那么就会出现不平等的问题——哪怕从普遍意义上看这些考试是有益的。商业性考前班显然很贵,因此这是个很关键的问题。

为检验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各种实验研究和有条件的实地研究。他们的普遍结论是,考前补习对成绩的提升幅度多在5-20分之间,而非某些补习机构宣称的100-200分。

其中一份综述显示,SAT中的数学部分一般能提高15-20分,语文部分能提高8-10分。我们中的一位研究员对4248名高中生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在限制了先期成绩及不同的补习倾向后,估计他们的数学成绩平均提高14分,语文平均提高4分。

这些只是平均数字;在参加考前补习的学生中,的确有一小部分的成绩提高了100分。什么原因呢?研究显示,他们属于两个重叠的群体。第一个群体是一些水平本来就不错、但对一些基本概念有混淆的学生。第二个群体是一些甚至没有用心去理解问题和考试流程的学生。熟能生巧是快速提高成绩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多数专家希望学生参加考前补习。当所有人都做好准备后,考试成绩才更说明问题,因为此时的分数反映的是对新技能的应用能力,而非基本的生疏熟练之别。作为SAT的管理机构,大专院校委员会(College Board)与可汗学院(Khan Academy)合作推出了免费的考前补习。这类培训十分宝贵,获得这些考前复习资料既能帮助学生改善成绩,也能增进考试的有效性。

误解七:考试会阻碍招生多元化

标准化考试是否会妨碍种族多元化的招生呢?要检验这一点,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对入学考试无强制要求的学校与有强制要求的学校。最近的研究显示,无强制要求的学校的招生群体越来越多元化。但有强制要求的学校的情况也一样。

同样,我们在2012年的一份研究中检视了110所高校的共14.3万名学生,以探究被录取的学生到底是主要来源于富裕家庭,还是分属于申请群体的各个社会阶层。结果发现,被录取的学生和申请群体一样,呈现出社会阶层的多样性。

如果将社会阶层作为筛选项,那些准备上大学和选择申请大学的学生势必会受到影响。这是一个值得全国关注的问题,因为如前文所述,有很多优秀而勤奋的学生无法获得能帮他们升入大学的良好教育。

理想情况下,应该对申请大学的学生进行各方面评估,比如学习能力、好奇心、冲劲及团队精神等。但考分也应该在录取决定中扮演重要角色。长年累月的技能投资与发展方面的差异不是一下子就能跨越的。

有一些学校视填补上述鸿沟为己任,另一些则设立了更高的技能水平线,致力于推动学生取得更高的成就。考虑到现实生活中全美学生的才能发展情况,这种目标差异其实是好事。

标准化考试只是工具(非常有效的工具),但它们能为招生办公室提供宝贵的信息。它们能辨识出哪些学生需要在基础技能上加把劲,哪些已经准备好了挑战更难的功课,加快学习的进度。

本文作者Nathan Kuncel和Paul Sackett教授是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的产业组织心理学教授。本文改写自他们新版书籍《衡量成功:考试、成绩及大学录取的未来》(Measuring Success: Testing, Grades and the Future of College Admissions),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出版。两人曾获得SAT管理机构大专院校委员会(College Board)发放的研究经费。

小红书二维码
  • 版权声明:本网站文章除了邹庆专栏内容以外,其它内容的版权属于原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隐藏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