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多伦多新飞扬留学
深耕加拿大K12低龄留学的多伦多本土专业公司
文章14982浏览38995592

加拿大教育给我的启发:尊重

个人微信二维码

搬家来加拿大后,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移民。刚开始我总是直言相告,但是对方往往不信。有的干脆说,“是为了孩子教育吧?”后来我也不费事了,再被问到时,直接回答说“为了孩子上学”,普遍获得认同。

尽管当年真的不是为了孩子教育移民,不过来了之后,却发现也许获益最大的是孩子。

加拿大的教育从理念到方式都和中国的不同。这些年来,我从未停止过对本地教育的观察、思考。一方面是迪迪成长需要,一方面是我真的好奇。

观察体会后,不仅对本地教育本身有了更多了解,也给予我相当多观念上的启发。这些启发中最重要的就是对于尊重的理解和对于成功的重新定义。

陈丹青在某次采访中曾说过,中国青年一代从着装打扮、对新技术的运用、对潮流的追赶方面丝毫不逊于美国青年,甚至更超前。中国青年不足之处在于从小生长在一个等级观念严重的文化氛围中,得不到很好的尊重。

之前我并不以为然。迪迪从小上的幼儿园非常好,老师有爱心,重视孩子的感受。前一段国内幼儿园虐童新闻频出时,我还特意撰写文章推广迪迪的幼儿园的经验。迪迪在国内上了一个学期小学,虽然不如幼儿园宽松,不过也很不错。前年他因为想念幼儿园和小学老师,我们还回国拜访。由此可见幼儿园、小学当时给迪迪留下多么美好的印象。至于我们做家长的,所谓的灯下黑,当然更不觉得自己有等级观念了。可是来了加拿大后,对这个问题有了不同的认识。

首先震撼我的是加拿大人的礼貌程度。他们的礼貌程度和国内的差异很大,这个问题简直可以专文来说明了。单说对孩子吧。许多老师见到学生会主动打招呼问好,和学生说话时,请、谢谢、对不起、不客气这些基本礼貌用语不离口。

我因为帮助学校早晨做交通执勤义工,所以几乎每天都出入校办公室,见到校长、副校长、学校秘书和众多老师。从来没有见到过任何一位老师对学生不礼貌或是冷漠。学校的规矩是开始上课前,各班学生把当日出勤记录交给校秘。我们的校秘是位和蔼可亲的老夫人,她几乎能记得住全校200余名学生的名字。每个班交去记录时,她都能叫着送记录的学生的名字说谢谢。

学校里,孩子有权利对老师的意见说不,表达自己的看法。迪迪把学校的经验拿回来教育我。有一次我认为他做错事吼他时,迪迪尽管比较胆怯,仍然颤抖着声音说:“妈妈,可能我错了,但是请你听我解释完再说好吗?” 可能是英语句法的关系,一句话不说完意思就表达不全,不像中文,有时开个头就知道后面的意思了,因此本地人非常在意倾听,不能随意打断别人的说话。迪迪在学校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回家也会要求我听他说完后,再表示我的判断。正是在大环境的影响下,迪迪越来越会为自己争取权益,我逐渐修正了自己的行为和教育观念。

孩子从小被鼓励的是有创造力、想象力,敢于发表自己看法,不要人云亦云,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客观地评价自己。学习没有标准答案,老师说得不一定对。六年级时,迪迪在课堂上学到的是“当你听到任何一种说法时,都不要马上赞同,而是要在心里打个问号,想想再说”。成年人看待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因此也会认真听取孩子的意见,而非以“你懂什么”来否定、搪塞。

个体独立意识的不仅从小培养,也渗透到各个细节。比如,孩子们决定自己穿什么衣服、穿多少,而不会有“我妈认为我冷”的情况。学校一位家长有四个儿子。冬天的时候,我也见过她的两三岁的孩子穿着T恤短裤在外面跑。我问她不怕孩子冻着吗,她笑着说,孩子说热,不肯穿厚衣服。像吃饭,很少出现家长追着喂饭的场面。家长会认为,孩子不吃是不饿。迪迪参加体育课外班时,活动结束时,都是孩子们自己收拾东西,家长或者教练最多会提醒一下,绝不会动手帮忙。

更令我惊奇的是,老师能坦荡地承认自己不会。迪迪上小学时,老师改数学作业时说过自己拿不准,问过迪迪。但是老师的权威感并未损失,迪迪还是很尊重和信任老师。当迪迪和我讲这件事时,刚一听,我感叹本地人数学确实不好,但继而我很佩服老师——一个成年人认错或说自己不知道是需要勇气的。

我也逐渐学会了坦诚认错,承认自己的不足、不会。我的感受是,当我承认自己的错误或者不足时,反而心情会一下子轻松,不用为了维护错误和不足而“死扛着”。而这种坦诚也源于自爱和对他人的尊重。我们珍视诚信、不想强词夺理,是对自己的珍重。我们认为对方和我们同等重要、不去糊弄时,是对他人的尊重。

家长和老师并非不管孩子。对孩子们的言行失误,成人们也很敏感,但一般不会动手(打孩子基本上是违法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行为举止如果从小纠正,会好很多。我多次见过本地家长对小小的孩子的行为就及时纠正,并不会因为孩子小、不懂事而放纵。

商场中见过几次两三岁的小孩子因为家长不给买想买的东西而大哭。一次是父母两人,他俩就任着孩子哭,推着儿童推车继续慢慢走,谈笑自如。我知道有种观点是孩子哭20分钟之内是安全的,不会影响健康。不知道他们是不是依照这样的观点。还见过一个爸爸自己带孩子。孩子躺地上哭着不起来。爸爸蹲下去劝。劝了几分钟,爸爸干脆把孩子抱起来扛在肩上走出商场了。小孩子闹情绪是难免的,转移注意力或者转移场合是个平息的方法。

并非说这些方法就是最好的,但肯定好过对孩子怒吼、辱骂、暴打。打骂孩子会非常严重地损毁孩子的自尊心。而被关爱善待的孩子长大后,自然会尊重他人,更尊重自己。

加拿大社会文化中也非常重视尊重。举个小例子。这边的招聘或者求职履历中,是不会要求性别、年龄、族裔、民族、身高、体重这些信息的。老板不会觉得自己高高在上,员工也不会低三下四。当然,这与加拿大有力的劳动保障法也息息相关。民众、社会风气、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是相互关联、互相促动的。所以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社会风气形成的助力者。我们善,风气善;我们恶,风气恶。

尊重孩子说来简单,执行起来还需要家长的自律。首先要放下自己的施恩的架子,我们对孩子不是施恩者。我们养育孩子,孩子也带给我们快乐。孩子并不亏欠我们。是我们自己决定了孩子的出生,并非孩子求着我们让我们把他们带到人世间。第二,还要放下自己过度的自尊心。谁也不是全知者,谁也不可能不犯错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错就改。

在我写这篇讲稿时,读者Victoria正巧与我交流。她曾在国内办过小升初辅导班,她的感受是,“曾经与多位家长沟通交流,发现孩子的原生家庭决定着孩子的未来。这样说也许让人想到经济这个坎,其实不然。这就是许多孩子点着煤油灯也能够光宗耀祖的原因。”她说,希望有生之年能办一所家长培训学校。

我完全赞同她的观点。这也是为何我在写教育类文章时,更推重其中的理念,而非技巧。只有成年人改变了观念,端正了自我,孩子才能被教育好。

小红书二维码
  • 版权声明:本网站文章除了邹庆专栏内容以外,其它内容的版权属于原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隐藏边栏